毕马威和风险投资公司H2 Venturess联合发布了《2017全球金融科技100》,在前十大最具有创新性的金融科技公司中,中国的金融科技公司就占据了五个名额。全球知名市场调研分析机构CBInsights近日发布了2018金融科技趋势报告,报告指出,2017年VC支持金融科技创纪录的一年,全球金融科技共有1128宗融资,共计166亿美元。
区块链热议、股市飘绿、余额宝限购,这些金融相关词汇越来越引起普通民众的兴趣,如今科技在金融业也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近两年火热的金融科技即金融+科技,但并非是金融(Financial)与科技(Technology)的简单叠加,其核心为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以显著改进传统金融行业的运作水平和服务效率。金融科技范围很广,从传统的分期借贷,到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投顾,再到大数据风控征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深度应用,可以说在金融圈掀起了一场科技革命,人人都想加入这一行列,试图跟上这顺应时代的浪潮。
1月30日下午,搜狐创投SoPlus邀请了毕马威中国数据咨询合伙人陈立节、百融金服CFO合伙人赵宏强、天云大数据副总裁李从武、PINTEC品钛量化策略负责人贾宜宸,和TalkingData首席布道师鲍忠铁,在北京搜狐媒体大厦,共同探讨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机会与风险。
金融与科技的水涨船高
毕马威中国作为传统的金融科技服务商,既服务传统企业,也服务创新的企业,陈立节表示,科技和金融是密不可分的,所有的金融业务都是建立在系统之上的,离了科技基本金融业务就无法开展,金融和科技是互相包含的。
而李从武认为,金融科技本质上是用技术手段来实现“祛媚”的过程,天云大数据给金融企业做的技术平台相对于过去传统金融企业的科技平台,提升了效率,ROI比原来传统技术架构和传统产品要好很多。现在的金融科技在金融企业里做了效率提升的事情,并且做的方式、方法、成本都发生了变化。作为一家平台和赋能公司,天云大数据让业务人员更直接地理解技术,并利用技术更好地提升业务效率。
金融离不开科技,科技给金融赋能,鲍忠铁认为这是一个大趋势:科技的力量和科技的地位在这五六年当中在银行里是逐渐提升的。金融科技可以帮到金融行业业务提升,效率提升。2017年在整个互联网金融或者金融科技看来是强监管年,并且监管的趋势在2018年会持续加强,央行划了很强的红线,背后原因在于,不想让金融企业在最基础的能力,包括风控能力、技术能力、产品能力完全依赖于第三方,希望金融企业在这方面成长,这样才能提高整个金融行业的竞争力。
除了科技加强了金融的有效性外,赵宏强提出了另一个观点,即动机:金融的不断发展对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过来促进科技的提升。无论是数据收集、处理能力、服务金融机构建模的能力、数据挖掘能力,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过程。
大数据在金融领域安全高效地使用
赵宏强介绍,百融金服整个体系是利用大数据的技术,加上算法、行业经验,更多为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以及众多的金融科技公司,提供基于数据和算法风控的体系服务,同时向后延伸进入贷中监控、贷后资产的管理和定价等一系列服务。贾宜宸介绍了如何通过机器与大数据,用真凭实据的量化经验进行市场筛分,如此一来,理财师只要正常维护客户关系,就可以把事情做好,并且节省了很多心力。
大数据在金融领域应用的好处可见一斑,而我国在大数据行业的监管规则也非常特殊:某些领域这些东西不许干,有些领域就让你有一定市场竞争,不是充分竞争,至少在划定的区域里是可以竞争的,正因如此,中国大数据行业才真正有了今天的规模。赵宏强表示,这真的要感谢监管机构,在决策时没有武断选择欧洲模式。
大数据之所以大,单一公司是无法满足各种需求的,这就涉及到是否要接外部数据,实现各个维度的数据打通。陈立节通过银行的对外合作差异,进行了阐述。现在四大行都是跟BAT级有战略合作,一定眼光比较高,而对于中小行、城商行、区域性商业银行、农商行则大相径庭。较小的银行往往只服务于当地的客户群体,当地客户群体一定是具备区域的特征,如果需要拓展市场时,就面临着一个问题,完全没有任何客户数据,这时候它有非常大的意愿和动力找合作机构,帮他做获客、营销,甚至充当他的渠道。
可见不同金融机构定位也不尽相同,如果说要促成跨行业、跨企业的合作,一定还是要把住企业本身的诉求。赵宏强也认为关于数据的打通,要看业务发展,而且现在业务发展,尤其进到消费场景必须得接,不接不行。这返回来也要注意分析,BATJ这些公司到底是什么样的,他们是不是数据很全。像百融金服这样拥有大量用户数据的托管方,核心点在于数据的采集、储存、使用一系列的动作,是不是都有充分的授权,有正常的业务场景,还有在输出过程当中是以什么形式输出,这是非常关键的点。
当数据实现打通融合,就会涉及数据,尤其是隐私数据的使用上的讨论。鲍忠铁总结了隐私数据使用的几个原则:拥有和收集隐私数据得到客户授权,使用也要得到客户授权,使用之后最好不要留存,留存就要保护好它。用的场景只能是客户授权的场景,不要收集客户隐私数据之后,跟客户说用在A场景,结果你用到BCD。蚂蚁金服、电商、银行都拥有我们隐私数据,它是不侵犯隐私法的,但是如果没有在你授权情况下使用隐私数据,这些就是侵犯隐私法了,如果授权情况下过度使用了你的数据,比如授权他使用A场景,除了A,还使用在了BCD,这也是侵犯隐私的。
那么如何界定隐私呢?很多用户对什么是隐私数据是搞不清楚的,身份证号、手机号、驾照、信仰、性取向等都是隐私数据,就要得到保护。但是在互联网上点击了什么商品,你喜欢这个汽车,喜欢那个游戏,这不算隐私数据,这是没有办法通过数据反过来识别你这个人的数据。很多电商里,互联网媒体,经常用商品购买标签做推荐引擎,这不是隐私数据。但是要看商品涉及没涉及个人隐私,如果商品本身涉及个人隐私加工标签的话就是有问题的。陈立节从监管的角度指出,隐私的界定不再监管本身,而在于金融机构自身能否把自建的数据隐私管理体系说圆,大原则不违规,一般来说就没问题。
清楚了数据隐私的界定,那么如何保证隐私数据不会外泄呢?李从武表示,数据的隐私问题在各国各地方也有差异,欧美这些国家很担心的是老大哥全知全能,在我国对老大哥不是太担心,我们担心的是不停有人骚扰我或者数据被他人取用。中国的这方面一些保护更重视,设立了3级等保、4级等保,来分级保障数据存放的安全,只要是善意的使用就没大问题,这是符合国情的。
贾宜宸认为,在理财端更不用担心数据外泄,金融机构最不希望把他客户留出给第三方抢他客户的。一般从金融机构,不管是银行还是证券,还是保险公司拿到数据,都是脱敏的,整个客户我们看不到名字,年纪也看不到,只给年纪的范围,是标签化、模糊化的数据。依据客户画像、风险属性帮他找出来配置的状况,然后再推送回给他。所以在理财端,不用太过担心数据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