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出台在即,将对整个金融科技行业带来重大影响。本文主要站在金融IT解决方案供应商的角度谈谈新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带来的机会。
1. 深度挖掘数据价值,数据中台将成金融数字化转型必不可少的利器
数据作为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范一飞指出,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数据价值挖掘工作,充分释放数据潜能,点燃数字化转型的“数据”引擎。数据中台集数据开发管理、数据采集交换、数据整合、数据服务集成、数据资产管理、数据治理等功能于一体,能围绕着夯平台、治数据、建服务、触场景四大方向,助力金融机构实现从业务数据化到数据服务化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价值。
无数据不金融,预计在金融数字化转型提速的背景下,数据中台将成为金融数字化转型必不可少的利器,数据中台建设需求有望呈现出跨越式的增长。
2. 运用云计算扩能算力体系、探索建立行业公共算力基础设施,公有云有望迎来发展机遇
数字基建是金融转型与创新发展的“数字底座”,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范一飞指出,要“运用云计算技术稳妥推进分布式架构转型,部署技术先进、规模适度的边缘计算,探索建立行业公共算力基础设施”,不仅强调了云计算在金融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还透露出监管部门或将推动公有云在金融行业的应用。
IDC数据显示,2020年金融云基础设施市场规模达到212.6亿,同比增长39.1%。2018年至2020年复合增速高达44.5%,增长势头本就强劲。叠加监管部门的引导和推动,金融云基础设施市场景气度将进一步提高,公有云也有望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3. 研发数字人民币、打造数字人民币生态体系,配套IT系统的升级改造将带来增量市场空间
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过132万个,覆盖生活缴费、餐饮服务、交通出行、购物消费、政务服务等领域,开立个人钱包2087万余个,对公钱包351万余个,累计交易笔数7075万余笔,金额约345亿元。数字人民币的试点使其业务技术设计及系统稳定性、产品易用性和场景适用性得到验证,为后续的大规模普及奠定了基础。
此次范一飞指出,要“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工作”、“打造数字人民币生态体系”、“提升数字人民币普惠性和可得性”,意味着数字人民币大规模普及将成为行业趋势。数字人民币的浪潮,将带动数字人民币发行和全流程管理、兑换、流通各个环节相关的IT系统升级改造,如数字钱包、数字人民币基础设施、支付系统、国际结算和贸易金融系统、风险管理系统等,给市场带来增量空间。
4. 大力发展数字信贷破局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数字信贷、供应链金融或将迎来广阔的市场机会
2021年7月,人民银行印发《关于深入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明确要求金融机构要依托金融科技手段,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优化信贷业务流程,提升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便利度。此次,范一飞再次指出,要“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审贷放贷流程智慧化再造”。在政策引导和监管部门的推动下,数字信贷作为破局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相关的信贷管理等解决方案市场需求或将快速增长。
此外,供应链金融也将迎来一轮增长周期,为市场带来新的增量业务机会。数字信贷模式下,金融机构对融资抵押物的依赖度不断减小,更多的是运用新兴技术“加强对产业链供应链生产经营主体的数字化认知”,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即依托供应链核心企业,基于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真实交易,整合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各类信息,识别企业真实融资需求,提供更多元、更智慧、更精准的金融产品。
5. 金融机构赋能G/B/F端实现服务下沉,IT解决方案厂商业务边界有望向非金融领域拓展
从范一飞的讲话内容可以看出,金融机构可通过赋能G、B、F端来弥合数字鸿沟。赋能G端,通过构建“线上线下打通、跨金融机构互通、金融与公共领域融通”的新型服务渠道,打造惠农综合服务平台,实现金融服务向乡村地区的下沉;融合B端,通过与B端合作搭建日常生活的高频金融场景,运用智能移动设备延伸金融服务触角,提升服务的广度、深度和温度;赋能F端,大型金融机构通过技术输出、同业协作,推动金融行业整体数字化进程。
金融机构的对外科技赋能,或将使得金融IT解决方案厂商的业务边界向非金融领域拓展。目前以建信金科、工银科技、金融壹账通等为代表的银行系科技子公司正以服务母行金融主业发展为目标,除对金融同业进行科技输出外,还广泛开展非金融行业赋能。预计未来跨界布局非金融领域(G端、B端)将进一步成为科技子公司的业务重心,金融IT解决方案厂商的业务领域也将随着客户业务布局的变动,逐步向非金融领域拓展。